近日,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零碳園區建設送上快車道。
此前,部分地區已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建設的有益探索,但總體上看,仍缺乏統一規范和廣泛認可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通知》的出臺填補了這一空白,對零碳園區的建設提出了統一、清晰的技術指導。
《通知》發布后,安徽等地方政府相繼啟動申報國家級零碳園區,按每個省區推薦園區數量不超過2個計算,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公布,總數量約在60個以內。
可以預見,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公布后,零碳園區建設帶來的市場機遇不可估量,這對綜合能源服務商而言無疑是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
什么是零碳園區?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官方解讀,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凈零”條件的園區。
為何是綜合能源服務商的大機遇?
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就是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綜合能源系統,這與綜合能源服務商的主業高度契合。
根據《通知》提出的零碳園區建設重點任務,正與綜合能源服務業務體系高度相關:
1、加強園區及周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綠電直連、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鼓勵參與綠證綠電交易。
2、大力推進園區節能降碳,推動園區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入推進企業能效碳效診斷評估,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監察和日常監管。支持企業對標標桿水平和先進水平,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設備更新。
3、完善升級園區基礎設施。系統推進電力、熱力、燃氣、氫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推動建筑、交通等領域的綠色低碳改造。
4、加強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支持園區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機制,圍繞低碳零碳負碳先進適用技術打造示范應用場景,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的技術解決方案。
5、支持園區建設覆蓋主要用能企業的能碳管理平臺,強化園區及企業用能負荷監控、預測與調配能力,為碳排放核算、源網匹配調節、電力需求側管理、多能協同互補、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撐。
6、支持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發電企業、電網企業、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圍繞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給消納探索路徑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園區以虛擬電廠(負荷聚合商)等形式參與電力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電力系統穩定性。
如何建設零碳園區?
建設零碳園區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能效、生產過程清潔化、基礎設施綠色化、資源管理循環化、運營管理數智化等多個層面。
對綜合能源服務商而言,主要應聚焦打造零碳供能系統,具體措施包括:
積極開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產業園區資源建設分布式光伏,按照規劃布局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風電,積極擴大綠色電力占比。
提高綠電就近就地消納能力。合理利用園區所在區域及周邊已建與規劃建設新能源項目及區域電網資源,打造綠電專供變電站,構建綠電可物理溯源的供電格局,有效降低園區電力碳排放因子。
支持新型儲能應用推廣。鼓勵在電網、電源及用戶側配置新型儲能,促進新能源與新型儲能協調發展,提升園區的新能源就地并網消納能力,支持多元化新型儲能技術應用推廣。
探索清潔能源非電化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開發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生物質供熱、綠氫供熱等業務,因地制宜推動(近)零碳園區通過余熱利用、LNG冷能利用。
推進園區微電網建設。推動微電網與主網協同發展,加快園區微電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推動新能源、負荷和儲能合理接入微電網,通過主網、配網、微電網協同運行與分層分級控制,促進園區新能源、負荷、儲能的聚合和調控。
大力推進電能替代。在終端能源消費環節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等,推動工業生產、交通出行、居民生活電氣化。
積極探索氫能開發應用。因地制宜發展風光儲氫項目,豐富綠電制氫、燃氣摻氫燃燒、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應用場景,推動研究氫能和新能源多能互補應用,探索油電氣氫一體化電站示范建設。
鼓勵積極參與綠電、綠證交易。引導園區內企業積極購買綠色電力及綠色電力證書,將綠電、綠證交易等市場手段作為打造(近)零碳園區的一個重要途徑。
推廣綜合能源服務。積極培育集冷、熱、電等多種能源于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商,探索負荷聚合服務、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綜合能源服務等終端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在園區內的應用。